攤開的手掌
開花的手掌
坐滿汗香、泥香
如十里麻田里的親兄弟
是誰在歌唱
如此清澈凌厲
耳朵次第開放
心之樹臨風靜聽
羊群
踏歌而來的羊群
穿過麻田
進入夢鄉
擁土而眠
背著根擁土而眠吧
夢中的母親跟麻田一樣芬芳
歌聲跟羊群一樣婀娜多姿
賞析:意像跳躍,仿佛在自說自話,仿佛說的不是一碼事。看完全篇,卻分明感覺到詩人是在說什么。
攤開的手掌,開花的手掌。是勞動者的手掌,也是指黃土塬。黃土塬就是攤開的手掌,就是農人天天勞動磨礪的那溝壑縱橫的手掌,在這飽經滄桑的手掌上有泥香也有汗香,而且是勞動之后小憩的模樣,于是就坐滿了這些香味。就像那十里麻田里的親兄弟散散懶懶的樣兒。趙毅有別于別的詩人詩句的地方就是詩的意像跳躍性極大,但這些意象卻都有一種內的聯系,而且形象,具體,給讀者以極大的想象空間。
他的詩不適合于作任何形式的解讀,任何方式的解讀都是添足。是對趙毅詩的不尊重、不他信。
如今的人們又不喜歡動腦子,于是趙毅的詩就形成了兩種極大的反差,在行家看來,那是絕好的詩篇。在一般的讀者看來,卻是難懂之極,支離破碎,不忍卒讀。
該詩第二段,詩句又進入了另外的場景,黃土塬更加地形象化了,只有傾聽黃土地的心音,才有你的“耳朵次第開放”的美好漸進過程,于是你才能感悟到這是“心之樹臨風靜聽”,能臨風靜聽那得有惠心,有定力才能感覺到黃土塬的心音,這心之樹自然會時時長大著。要不然你會悵然若失在這蒼蒼茫茫的黃土塬上。
接著是“踏歌而來的羊群”,是“用草寫詩的羊群”,它們“穿過麻田”,“進入夢鄉”,那夢鄉一定是農人與他和兒女們的,不會是別人的,因為別人沒有那些羊群與麻田,更沒有他那豐滿略胖的妻子。
這時候,“夢中的母親跟麻田一樣芬芳,歌聲跟羊群一樣婀娜多姿”,這是黃土塬的美夢,是黃土塬農人的美夢,是充滿希望的,夢中有豐收有歡笑有無限的快樂,所以才是那樣的芬芳和那樣的婀娜多姿。
趙毅的詩拆解開來元素并不多,這一首詩中的意象也只有幾個,細數一下有:手掌、汗香、泥香、麻田的親兄弟、次第開放的耳朵、臨風靜聽的心樹、踏歌而來的羊群、背著根擁土而眠、夢中的母親等等,就把一個黃土塬寫活了。每一個意意都充滿了張力,也都有更多的意象隱含在這具象的竟象之后,比如“背著根擁土而眠”,黃土塬在睡覺的時候還背負著老人的希望,背負著妻子的期盼,背負著傳宗接代的大事業,等等。畢加索后期的畫畫得有些抽象,幾乎是一些流動的線條,可是那些線條都是有生命的,那些簡潔抽象的線條讓人感覺到生命中那旺盛的勃勃生機在流淌。
寫詩我是外行。如果要讓我寫題為“黃土塬”的詩,我寫上幾十頁也寫不出黃土塬的形象,這種司空見慣的詩題,只有那些高手才能寫出來,才能做得好。這高手就是那些個別的叫著“太有才”的天才詩人才能做的出的。把一個北方司空見慣的景象寫得新鮮活潑,讓人不得不嘆服黃土塬還能這樣去表現它。
我寫不出這樣的詩句,那只能說明我沒有寫詩的天分。
《黃土塬》(之二)賞析
海水已死
只有沙粒還活著
魚兒已經游戲走
只有長歌如風
黃土塬
埋藏你親的地方
也埋藏水井
種植米食的地方
也種植愛情
裹紅頭巾的愛情
黃土塬
給我窯洞的同時
也給我歌聲
給我沙粒的同時
也給你眼淚
在窯洞里我歌唱愛情
在淚水中我打撈糧食
賞析:這樣的詩篇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。海水已死了,是黃土塬老了吧;魚兒游走了,是黃土塬的情人離開了吧。黃土塬老了,也缺失了愛情,是那樣的破舊不堪。但是曾經的青春印痕還在,對情人美好念想還在,渴望美好的希望還在。這正如沙粒還活著,正如那如風樣的長歌在那兒吟唱一樣。
埋藏著水井就是埋藏著希望,雖然黃土塬已經埋藏了父親,也許已經埋藏了我的愛情。既然沙粒還活著,那就有希望,既然有如風樣的長歌在那兒吟唱,我們就能在這黃土塬上祖祖輩輩播種莊稼,播種愛情。能播種出那只有黃土塬上特產的裹紅頭巾的醇美的愛情。
沒有必要特別地悲傷,生在黃土塬上,黃土塬給予這方人生存的地方,自然也給予了失望,給予了因失望而漣漣的淚水,但是黃土塬上的子孫們,卻永遠可以在窯洞里歌唱愛情,在失望中打撈糧食,也能不停地打撈紅頭巾般美好的愛情,這是對黃土塬最高的贊歌,是對黃土塬最美的歌唱。
對照前后兩首關于黃土塬的詩篇,就會發現,詩歌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是很遙遠,幾乎可以說是整天與我們生存在一起。感謝詩人讓我們敬畏和膜拜那生育我們滋潤養我們的黃土塬吧。
作于2011年3月15日
《黃土塬》選自趙毅詩集《風吹彎了方向》
.
【申明】飛天文學網,筆下文學,許多資源來自網上,供廣大同好欣賞學習,并不代表本站觀點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到您的權利,敬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