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別康橋》
輕輕的我走了,
正如我輕輕的來;
我輕輕的招手,
作別西天的云彩。
那河畔的金柳
是夕陽中的新娘
波光里的艷影,
在我的心頭蕩漾。
軟泥上的青荇,
油油的在水底招搖;
在康河的柔波里,
我甘心做一條水草
那樹蔭下的一潭,
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
揉碎在浮藻間,
沉淀著彩虹似的夢。
尋夢?撐一支長篙,
向青草更青處漫溯,
滿載一船星輝,
在星輝斑斕里放歌
但我不能放歌,
悄悄是別離的笙簫;
夏蟲也為我沉默,
沉默是今晚的康橋!
悄悄的我走了,
正如我悄悄的來;
我揮一揮衣袖,
不帶走一片云彩。
作者簡介
徐志摩(1896—1931),浙江海寧人,中國現代著名詩人。1915年考入北大預科班,次年入北洋大學,再次年轉入北京大學政治學系。1918年,詩人轉入美國克拉克大學,第二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,一年后獲碩士學位。1921年,詩人進入劍橋大學研究院學習政治學,同時開始創作新詩。同年詩人和才女林徽因相識,墜入情網。1922年3月,詩人與前妻張幼儀離婚,10月回到上海。1924年,泰戈爾訪華,詩人作為陪同及翻譯與泰游歷各地,并隨泰一同去了日本。同年詩人應胡適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,不久結識京城社交界名流陸小曼(她已為一名軍人的妻子),兩人很快墜入愛河。1926年,二人舉行了婚禮。此后詩人一方面繼續在大學教書,另一方面和胡適、聞一多等人創立“新月社”,創辦《新月》雜志。1931年1月,詩人主編的《詩刊》創刊。同年11月因飛機失事英年早逝。這次飛行旅途事務包括看望病中的妻子和趕場聽林徽因的講座。
名作賞析
這首詩寫于1928年詩人第三次漫游歐洲的歸途中,寫的是那年一個夏日的感想。那是一個明媚的夏日,詩人懷著莫名的‖激‖情‖,瞞著接待他的大哲學家羅素,一個人悄悄地來到康橋(即劍橋大學所在地,今統譯劍橋)——詩人曾學習過、生活過的地方,想尋找他在那兒的朋友。但是,友人都不在家,詩人就在美麗的校園里徘徊,在那一木一花之中尋覓當年的歡聲笑語,那灑落其間的青春年華。這些感想在詩人的心中醞釀了幾個月,最后形成了這首詩。
詩的開頭就彌漫著一種懷舊的情緒和寧靜的氛圍。詩人的來和走都是輕輕的,沒有任何的聲響,沒有什么煩躁和吵鬧;但詩人畢竟要和那華美的云彩告別了,畢竟那段美好的時光已經逝去了。那陽光下柔柔的柳枝,映在輕輕蕩漾的波光里,幻出點點的金鱗,照在了詩人的眼中,同樣也撥動著詩人的心。當年的友人的音容笑貌、愛人的切切私語在詩人的眼前浮現,耳畔回響。那清澈的水中水草綠油油的,在水底搖曳,那清涼和優美都是詩人所羨慕的。
詩人的想象不再受控制。在詩人眼中,那潭水就是天上的彩虹,它被揉碎了,最后沉淀在潭底的浮藻間,聚合為詩人的夢。尋夢?詩人隨即就有了追憶的沉思。撐一支長篙,向青草的深處追尋,直到星光點點還樂不思歸,在美麗的月夜放歌。
然而那段美好的時光不會再現了,昔日的好友也杳無蹤影。詩人感到無限的惆悵。詩人的悵然情緒也感染了蟲子,它們知趣似地沉默著,不再鳴叫。詩人要離去了,悄悄地離去,詩人不想驚動那美麗的場景,那美麗的回憶。
這首詩是中國新月詩的代表作。四行一節,每節押韻,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,參差變化中有整齊的韻律。詩的整體有著強烈的音節波動和韻律感;首節和尾節前后呼應,使詩的形式完整。用詞上講究音節的和諧與輕盈,“輕輕”、“悄悄”等疊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。這些都完美表現了新月派詩歌的特征:完整的形式,和諧優美的旋律,詩句的緊密節奏等等。
.
【申明】飛天文學網,筆下文學,許多資源來自網上,供廣大同好欣賞學習,并不代表本站觀點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到您的權利,敬請告知。